惦记 第64节
第60章 惦记60
电视台的采访定在八月中旬, 正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时段。
被邀请去录制节目的一共有二十人,都是当初作文大赛获奖的学生。来自广东省的那十人出席录影很方便,而左渔需要跟另外九人汇合,然后一起过去。
但电视台很慷慨大方, 食宿和路费全包, 因此左渔无需为这些费用担心。
这是她第一次出恫山, 小姑姑左玲听闻消息后尤为激动, 觉得这是一件特别争光的事, 为此还特意带着她去裕隆商场逛逛,想给她挑几件新衣服, 顺便买双鞋子。
左渔被小姑姑拉着手, 行走在琳琅满目的服装区。
小姑姑问她有没有看到喜欢的裙子,左渔有些意外地问:“要穿裙子吗?”
“对呀!”小姑姑眨着眼睛笑道, “你去录制节目,当然要穿得漂漂亮亮的,让人记住你呀。”
这一点左渔倒是没有想到。
她最近这几天都在根据带队老师提供的题目准备采访稿,她没登过这么大的场面, 所以想要做到万无一失, 尽量不辜负她所代表的知行高中的声誉。
“小渔, 看这身裙子怎么样?”小姑姑兴致勃勃地指着一件清新的黄绿色连衣裙问道, “要不要试一试?”
旁边的导购听见声音过来:“这件是我们店的新款,很适合她这个年纪的高中女生。”
说完,她又认真打量了左渔一眼,这才看清她那张脸生得好看,青春又漂亮。
“那就试试。”小姑姑将裙子取下来, 递给了左渔。
“好。”左渔点头,拿起衣服, 进入试衣间,换好后走出来,店里的客人都不约而同地看向她,惹得大家纷纷露出惊艳的目光。
“很好,要不就它了?”小姑姑很满意,扶着左渔的肩膀转了个圈。
这件黄绿色连衣裙剪裁简洁大方,穿在她身上像朵浪漫的春日小花,显得格外清爽。
后面小姑姑又给她买了一双新鞋子,是一双小方跟的款式,但是鞋头是尖尖的,将她修长的小腿美好地衬托出来。
左渔在店里试穿完,回到家后就将鞋子妥帖地放进了行李箱中,与其他随行物品放在了一起。
八月中旬那天,她踏上了去往广州的旅程。
正值盛夏,日头高晒,天气酷热,空气沉闷得像是盘旋了一张巨大而粘稠的网。左渔跟随着同行的人走进酒店,在大堂呼呼吹着的冷风下,众人终于感到一丝凉快。
左渔跟其中一个省实验学校的女生分配到一起,住一间双人房。
这名女生叫方若诗,身型也是同属少女的那种纤瘦,比她稍矮一点,说话时的语气温温柔柔,看起来脾气很好。
电视台订的房间很大,豪华又整洁,她一进房间,放下行李,就坐在床边托着下巴看左渔:“左渔,你的名字好好听啊,人也长得好漂亮,我从没在现实生活中见过你这么漂亮的。”
左渔被她直白的夸得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,只能腼腆地说了句:“谢谢。”
“方若诗,我能叫你若诗吗?”左渔问。
“可以呀,你喊我的名字,我都觉得甜死了!”方若诗一双星星眼地看她,嘴里喃喃道。
左渔笑笑,从行李箱里拿出妈妈替她准备的小礼物,送给了方若诗。
“哇,谢谢!”方若诗开心地接过礼物,“可是我没有给你准备礼物。”
“没关系的。”左渔摇摇头,“这只是一点心意,希望你喜欢。”
方若诗眼睛亮亮的,两人相视一笑,气氛大好,彼此又一起聊了很多,感情瞬间建立起来。
通过聊天,左渔才得知她们省另外的九人全都来自省会的高中,只有她一个是从小地方出来的。
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,都计划着高中以后出国或者走保送的路线,左渔默默听着,她们知行高中没有任何保送生的名额,所以她必须兢兢业业地参加高考,一步步走稳,从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中闯过去。
晚上,领队老师带着他们在广州的一家酒家吃晚饭。
两张桌子坐满了青春洋溢的少年,笑声和谈话声不绝于耳,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。
窗外是无边繁华的夜色,时隔十年,她终于见到了爸爸口中高楼耸立的广州城。十六岁的她已经不再是那个稚嫩的小女孩,而这座城市也不再存在于她想象中的模糊影像。
她正踏足在这片土地上,无比真实。
翌日,因为录制安排在下午,所以领队老师又带着他们去了二沙岛,那一片多家博物馆挨在一起,非常适合他们一群学生游览。
他们逛了广东美术馆和星海音乐厅,最后一站是旁边的广东华侨博物馆。
左渔一边听着导游的介绍,心里竟然产生了感触。后来在咖啡馆休息的时间,她从背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,默默写下了一个故事。
领队老师有两位,其中的女老师姓杨,另一位男老师姓覃。
大多数的学生在咖啡馆里都是拍拍照聊聊天,但左渔拿着笔,安安静静地坐着在记录什么,明媚的阳光透过落地的玻璃窗照射在她身上,留下一层淡淡的光晕,看起来格外恬静美好。
杨老师信步走过去:“左渔,你在写什么呢?”
左渔长相出挑,生得白净又标致,性格也好,所以不过短短一天,同行的每一个人都记得她。
“老师,我刚刚逛华侨博物馆,看到了那个年代千千万万的华人,因生计等原因背井离乡,最终把自己奉献在遥远的异国他乡,总感觉这段历史特别真实,仿佛活生生地在我脑海里演绎了一遍,所以我想把它记录下来。”
杨老师微笑着点点头,笑问:“我能看看吗?”
“嗯,可以的。”左渔将自己的本子递给她。
出人意料的是,左渔写的文字娓娓道来,极具镜头感,竟然像一出电影。杨莹拿着本子,渐渐专注地阅读起来。